第十三届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于2025年5月16-1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承办,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协办。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产业资本、相关企业等50余家单位的2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泉城,围绕大气压等离子体技术的前沿进展与交叉应用开展了深入交流。
大会于5月17日上午隆重开幕,大会执行主席、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晓龙教授主持开幕式。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殷录民代表承办单位感谢中国力学学会的支持,并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王海兴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交流,促进等离子体与相关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大气压等离子体事业发展。开幕式后,全体参会代表在会场六楼宴会厅合影留念。

(从左到右依次为: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殷录民书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海兴教授、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晓龙教授)

大会合影
开幕式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张冠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邵涛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杨德正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聂秋月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王伟宗教授和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张远涛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固体介质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和电荷陷阱特性测量及应用”、“基于等离子体和电场调控的绿色智能消毒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进展”、“大气压等离子体固氮装备开发与农业应用研究探讨”、“极端等离子体环境实验室模拟技术及应用”、“低功率平板霍尔推力器放电不稳定性研究”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气压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研究”的大会报告,深度解析了大气压等离子体领域的前沿动态,六场报告涵盖了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与学科交叉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大气压等离子体巨大的应用前景。

大会邀请报告
(左上到右下依次为:西安交通大学张冠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邵涛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杨德正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聂秋月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伟宗教授、山东大学张远涛教授)
本次会议设置了4个分会场,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了大气压等离子体源与诊断、大气压等离子体基本过程与数值模拟、大气压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应用、大气压等离子体能源与环境应用、大气压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大气压等离子体绿色农业应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新技术及其他应用、微波等离子体激发与应用8个主题。
5月17日下午,会议进入专题研讨阶段。分会场邀请了河北大学李雪辰教授、安徽大学遇鑫遥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聂兰兰副教授等24位专家学者分别作题为“大尺度大气压等离子体刷的放电特性研究”、“等离子体应用于锌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改性研究”以及“低温等离子体物理能量和化学活性成分诊断研究进展”等邀请报告。此外,还邀请了21位学者作口头报告。参会学者围绕等离子体参数诊断精度提升、工业级活化水设备稳定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现场研讨气氛热烈。

5月17日分会场现场
5月17日晚上,海报专场于18:30在六楼国际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共收录24份学术海报,涵盖等离子体源开发、数值模拟创新、生物医学应用等多个领域,吸引大量学者驻足研讨。现场设置自由巡评环节,参会人员与海报作者围绕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优化、能源环境应用拓展等方向展开深度对话。

5月17日海报专场现场
5月18日上午,会议热度持续攀升。16位专家学者分别作“等离子体处理组织模型中长寿命RONS的定量分析和分布行为探究”、“等离子体氮氧化物活化水真菌灭活机制及其潜在风险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在农作物病虫害 防控领域的应用研究”等邀请报告。分会场共呈现43场高质量报告,涵盖等离子体生物效应机制解析、农业应用装备开发等前沿方向,多学科交叉特征显著。

5月18日分会场现场
为期两天的分会场研讨累计开展88场学术报告,参会学者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标准化、规模化装备能效提升等关键领域形成多项共识,为促进等离子体研究与应用注入了新动能。
会议于18日上午圆满闭幕,下午山东大学王晓龙教授领队带领专家学者参观山东大学校史馆。
本次会议为放电等离子体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企业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技术转化平台。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系统展示了近年来在放电等离子体基础理论、高端装备研发、交叉应用探索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与产业化成果,推动了学科前沿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挖掘了等离子体在能源转型、绿色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学科生长点,有效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为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能。
全国大气压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自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届,为本领域的学术生态构建与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届会议在山东大学的成功举办,再次彰显了我国等离子体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